【紧急预警】“领导”来电强势索要手机号?这份防诈骗指南请立刻查收!
官方 发布于 2025-10-24
当陌生的来电显示在座机上,对方不仅能直呼你领导大名,语气还咄咄逼人……这通电话,你接得招架得住吗?近期,一种针对单位员工的“冒充领导”诈骗在多地上演,骗术精准,气势汹汹。本文将为您彻底拆解骗局,附上“避坑”指南,请务必转发给每一位同事!

一、事件回放:一通来自“上级单位”的强势电话
“喂,我是上级单位的张主任,找你们小李有点急事,把他手机号给我一下!”
近日,某科室座机接到一个电话。对方不仅能自报家门,自称是“上级单位某某某”,更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该单位一位领导的姓名和职务。这番操作,足以让接电话的员工心里“咯噔”一下。
然而,当员工出于规定和谨慎,表示不能直接提供同事私人号码时,对方瞬间变脸,语气变得极其强硬、不耐烦,甚至以“耽误了工作你负责吗?”等言语进行施压,试图利用所谓的“权威”迫使员工就范。
这,正是一起典型的“冒充领导/上级单位”电信诈骗的开端。
二、骗术深度拆解:他们是如何让你“上钩”的?
这个骗局并非漫无目的,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每一步都直指人性弱点。
1.精准的信息铺垫:为何他们“无所不知”?
骗子并非神通广大,其信息来源往往是:
非法渠道购买:网络上存在黑产,专门交易各类企业的通讯录、组织架构图。
公开信息搜集:通过公司官网、新闻稿、社交媒体等渠道,拼凑出领导和员工信息。
木马病毒窃取:通过钓鱼邮件等途径,入侵电脑,窃取内部文件。
掌握了这些信息,他们的开场白就极具迷惑性,让你先信了三分。
2.“权威”身份与“恶劣”态度的心理攻势
冒充权威:打着“上级单位”、“高层领导”的旗号,瞬间在心理上建立起不对等的关系,让你不敢轻易质疑。
制造紧迫感:强调“急事”、“领导安排”,让你没有时间冷静思考。
态度强硬:这是关键一环。恶劣的态度是一种测试,更是施加压力的手段。服从性强、怕得罪“领导”的员工,更容易在慌乱中打破原则。
3.核心目的:索要私人号码的深远阴谋
为什么他们执着于要一个私人手机号?这仅仅是骗局的第一步,背后藏着更深的陷阱:
脱离监控环境:单位座机可能有录音,而私人手机通话更“安全”,便于他们进行下一步不可告人的操作。
为终极诈骗铺路:一旦你给出号码,很快你就会接到一个来自“领导”(骗子同伙)的私人电话,以“急需用钱周转”、“不方便转账”、“处理私事”等五花八门的理由,要求你向指定账户汇款。那时,由于是私人号码联系,戒备心会大大降低。
三、反诈守则:牢记“三不”原则和“四要”对策
面对此类骗局,请大家务必牢记并执行以下守则:
“三不”原则——底线思维
不轻信:无论对方说出什么信息,电话中的“权威”身份一律视为虚假。
不透露:坚决不透露自己或同事的任何私人信息,包括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
不转账:记住,任何领导都不会通过私人电话或短信要求员工转账汇款!
“四要”对策——行动指南
要核实:挂断电话后,必须通过官方通讯录或你已知的、可靠的内部联系方式,向被冒名的领导或上级单位办公室进行核实。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步!
要冷静:对方越急,你越要稳。顶住压力,礼貌而坚定地告知对方:“对不起,单位有规定,需先核实身份。”
要询问:主动反问对方具体事由、全名、所在部门,并要求其通过官方渠道联系。骗子往往对此含糊其辞。
要上报:一旦确认为可疑电话,请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或相关安全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预警全员,形成防护网。
诈骗分子的剧本在不断升级,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坚守原则,再精妙的骗局也无法得逞。保护个人信息,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同事和整个单位负责。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常见诈骗案例编写,旨在提供防骗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如遇诈骗,请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