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健康教育处方
信息科 发布于 2014-10-13
一般知识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一般人群中有1/3以上的人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失眠,其中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慢性失眠不低于5%。失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包括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1.41。失眠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明显的苦恼,影响生命质量,也会由于患者反复就诊而增加经济负担。
失眠发病的原因复杂多样,躯体疾病(尤其是各种慢性疾病)、酒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和滥用、各种精神疾病、一些特殊的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等)均可引起失眠。失眠的发生和持续还与遗传、一些个性特点、经历生活应激事件,以及对睡眠过分关注、对失眠 “后果”过分担心、各种不良睡眠卫生习惯等心理、行为变化有关。
失眠的表现
在有充分睡眠机会和良好睡眠环境的情况下,出现睡眠始动(入睡困难)、维持(睡眠浅、易醒、多梦)困难或醒得太早,或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质量不令人满意,伴随明显的苦恼或影响到日间的社会、职业功能。临床诊断失眠症的病程要求一般是每周多数晚上出现并持续4周或以上。与明显的应激事件(如工作压力、家庭出现矛盾等)有关、持续时间在数天到3-4周、在脱离或适应特定的应激事件后即缓解的失眠,称为适应性或急性失眠。
如果因为学习、工作或娱乐等,人为地减少了夜间睡眠的时间,导致睡眠不足,即使白天出现困倦、乏力等症状,也不是这类所讲的失眠,而是睡眠剥夺。长期睡眠剥夺是诱发失眠的常见原因,是健康的重要但可以避免的“杀手”。
就医须知
发生失眠后,尤其是中老年首次发病,或自觉没有经历明显应激事件的患者,应尽早去设有睡眠门诊的医院就诊、咨询。
如果能够明确失眠的病因,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如积极治疗慢性躯体疾病;在精神疾病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失眠作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的一个症状,此时应进行系统的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对不能明确病因的失眠,也就是习惯称之为“单纯性失眠”或“原发性失眠”,早期就诊的意义是接受医生关于睡眠常识和睡眠卫生的指导,避免因形成一些不良睡眠卫生习惯、错误认知而出现失眠的慢性化。
对慢性失眠患者,应保持和医生的联系,在医生主导下和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尤其是行为措施,并积极付诸实践。
多导睡眠图(PSG)检查是睡眠障碍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基本辅助检查,也是客观评估睡眠质量的唯一手段,对经过系统治疗而睡眠质量仍不满意的患者,尤其是怀疑存在睡眠呼吸紊乱、不安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睡眠障碍,应进行PSG检查。
自我保健
坚持规律的体育、文娱活动,对获得良好睡眠有积极作用。但晚间进行比较剧烈的活动,反而很可能会影响睡眠。
坚持正确的卧室和床使用习惯,除了睡眠和性生活,不在卧室和床上做其他事情,如看电视、阅读、工作等。
坚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最重要的是按时起床,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也不赖床、睡懒觉。
卧床后一旦没有睡意,应离开床和卧室,在客厅等其他房间做一些比较轻松的事情,待有困意后再卧床。
对一般人而言,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出现失眠是比较正常的反应,这时候,要将注意力主要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转移到“如何才能睡好”,或将睡眠“好”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勇于面对应激,积极地应对面临的困难,一般情况下随着应激事件的解决,睡眠自然就能改善。
特别医嘱
失眠要结合每个患者的特点进行整体系统治疗,除了针对病因治疗,了解基本睡眠知识、催眠药物合理使用、心理行为治疗是基本的方法。
总体而言,催眠药对改善失眠有肯定疗效,但也没有所谓的特效药。因担心催眠药的不良反应、依赖性而拒绝药物治疗,或者完全依赖药物治疗,都不利于失眠的整体治疗。
对催眠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一定要遵从医生的指导,不要自行选择药物或增大剂量。
催眠药使用的原则是按需、间断、足量服用。连续使用一般不宜超过4周。
不要用饮酒的方法治疗失眠,尤其不要和催眠药同时使用。如果因此发生酒依赖,失眠会更加严重而且难以治疗。
如果存在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一定要进行系统的抗抑郁、抗焦虑治疗。
药物治疗不能改变关于失眠的错误认知和和不良睡眠习惯,要重视和接受医生的心理和行为治疗。
注意事项
睡眠是大脑的一种高级功能,影响睡眠的发生和调节的因素复杂多样,没有任何一种因素或物质可以单独起决定作用。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失眠发生后不去期望或寻求某种“特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而是接受医生的综合治疗。
每个人的睡眠质量和时间,就像人的高矮、美丑、胖瘦等外观特点一样,个体间存在巨大的差别。了解自己的睡眠特点,不简单地和他人的睡眠进行比较。即使您睡眠时间较短、睡眠浅易受外界干扰,只要这种情况是长期稳定的,您睡醒后有轻松感、日间情绪稳定、工作生活愉快,都可认为是正常的睡眠。
社会上关于如何改善睡眠流传很多“方法”,也有不少夸大失眠后果的宣传,对这些说法要有所甄别、不宜盲目听从。必要时可到专业的睡眠障碍门诊咨询。
治疗目标
对病程比较短的急性和亚急性失眠,治疗目标是在病因和对症治疗改善睡眠的同时,掌握有关睡眠常识,避免因产生对睡眠过分关注和形成不良睡眠习惯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对慢性失眠患者,治疗目标是打破“失眠,逐渐过度关注睡眠和担心失眠后果而焦虑,失眠问题因而加重,而更加关注睡眠”这一“恶性”循环,提高睡眠的主观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如果患者能够接受、积极实践心理行为治疗的措施,坚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最终完全能够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