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季节挑战,守护血糖平稳
官方 发布于 2025-03-04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春季的到来为大自然注入生机,却也给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带来了独特的挑战。昼夜温差、花粉飞扬、时令饮食等季节性因素,可能悄然影响血糖控制,甚至诱发并发症。如何在这一特殊季节保持血糖平稳?宁南县人民医院的老年病心血管内科和内分泌科将从环境、饮食、运动等以下多维度为您解析。
一、春季环境变化与血糖波动
春季气温起伏不定,不仅容易引发感冒,还可能直接影响糖尿病管理。胰岛素储存需格外谨慎: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冷藏于2~8℃环境中,已开封的则需避光室温保存,避免因温差导致药物失效。外出时建议使用保温袋携带,远离高温(如汽车内)或冰冻环境。
此外,气温波动可能通过刺激肾上腺素分泌,间接导致血糖升高。此时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尤其是晨起和餐后时段,及时捕捉异常波动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二、花粉过敏:隐藏的血糖“推手”
春季花粉浓度攀升,过敏体质患者面临双重威胁。过敏引发的炎症反应会促使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加剧胰岛素抵抗,形成“过敏→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过敏加重”的恶性循环。
防护建议:
外出时佩戴密闭性较好的口罩、护目镜,减少花粉接触。
选择抗过敏药物时,优先选用无糖剂型(如片剂),避免含糖口服液,并注意部分药物可能引起口干或食欲变化,需加强血糖监测。
加强皮肤保湿护理,预防干燥瘙痒引发抓挠损伤,降低感染风险。
三、时令饮食的智慧选择
春季果蔬丰富,但“舌尖上的诱惑”暗藏风险。低糖水果如草莓、樱桃等可适量食用(每日100-150克),但需分次进食并监测餐后血糖;而芒果、荔枝等高升糖指数水果则应严格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常推崇荠菜、马齿苋等野菜的“降糖功效”,但这些食物无法替代药物治疗。过量食用可能因膳食纤维摄入过多引发腹泻,或与降糖药协同作用导致低血糖,反成健康隐患。
四、科学运动与足部防护
气候转暖激发运动热情,但需警惕潜在风险。
运动建议:避免清晨空腹锻炼,选择餐后1小时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时长控制在30-40分钟。随身携带葡萄糖片或糖果,及时应对突发低血糖。
春季潮湿环境易滋生真菌,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感知减弱,足部微小损伤往往难以察觉。足部护理要点包括:每日检查足底、趾缝,穿着透气棉袜及合脚鞋具,洗浴后彻底擦干,发现红肿破溃立即就医。
五、感染预防与免疫提升
春季流感、呼吸道感染高发,而感染应激会导致血糖显著升高。建议提前接种流感疫苗,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需加强血糖监测并及时治疗。
同时,春季干燥易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建议使用温和保湿霜,避免过度清洁。修剪指甲时注意勿损伤皮肤,防范小伤口发展为严重感染。
六、心理调适与作息规律
“春困”现象可能掩盖血糖异常引发的疲劳感。若持续出现乏力、嗜睡,需排查血糖控制情况或甲状腺功能。情绪波动也可能打乱饮食作息,可通过冥想、园艺等舒缓活动调节压力,保持规律作息以稳定代谢节律。
健康倡议
春季既是挑战,也是重塑健康习惯的良机。通过每日血糖监测、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规范用药和主动防护,糖尿病患者完全能够规避季节风险。记住:任何持续高血糖(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严重过敏反应或足部感染迹象,均需立即就医。
宁南县人民医院的老年病心血管内科和内分泌科鼓励糖友们培养积极心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分享健康管理心得,以增强心理韧性。让我们以科学的自我管理,拥抱春暖花开,守护生命之树常青!